欢迎访问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官网
2022携手民乐人抒写新时代新篇章——《中国民乐》特约评论员团队成立
发布时间:2024-03-29 来源: 阅读量:5342

2021年12月16日上午,《中国民乐》特约评论员团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一批学养深厚、富于经验、关心社会、热心办报的研究人员被吸纳为“《中国民乐》特约评论员”,进入到《中国民乐》编辑核心团队。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民乐》总编辑吴玉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东升出席活动,并向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谈龙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冯卓慧、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王安潮(线上)、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郭威、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兰维薇、中央民族乐团创作室主任肖文礼、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生吴芮逸授予了“《中国民乐》特约评论员”称号并一一颁发聘书。《中国民乐》执行总编辑刁艳、《中国民乐》编辑刘昊参加了聘任仪式和研讨会。



此次《中国民乐》编辑部面向全国音乐学术界敞开大门,吸纳优秀力量和前沿思潮充实到《中国民乐》的日常业务中来,是学会站在新时代,应对民乐新发展新气象,利用《中国民乐》这一平台为推进业界发展做出的战略性举措。


吴玉霞会长致辞并发表讲话

《中国民乐》创刊于1994年,近30年来,作为学会的机关报,《中国民乐》承担着向外界介绍学会工作、呈现民乐现状、引领民乐发展的任务;《中国民乐》作为国内唯一一份民乐信息报,它的传播和交流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从创办的第一天起,《中国民乐》的总编辑即由时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担任,显示出学会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


赵东升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会议

多年来,在学会领导的有力领导下,秉承严谨求真的办报宗旨,《中国民乐》用持续的耕耘和建设赢得了广大会员和读者的喜爱。随着学会工作的蓬勃开展,会员队伍不断壮大,这其中不乏业内专家、职业从业者、院系师生、群文骨干和业余爱好者。他们迫切希望了解更加丰富的民乐信息、领悟民乐界的思想潮流,进而通过《中国民乐》建立起与学会这一“民乐之家”的情感联系。



2020年7月,吴玉霞会长接任会长工作以来,多次强调学术建设的重要性和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对学会各类媒体工作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具体改进意见。为进一步提升学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扩大民族音乐的社会感召力,制作出思路更加清晰、观点更加鲜明、报道更加准确的《中国民乐》,学会特别邀请在民族音乐研究和评论领域颇有建树和水准的专家学者,与《中国民乐》总编辑吴玉霞和编辑部同仁一起,为中国民乐界提供更权威、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和评论,共同积极推动学术建设,营造和谐进取的舆论氛围。


吴玉霞会长为特约评论员颁发聘书,左起谈龙建、冯卓慧、郭威、兰维微、肖文礼、吴芮逸

12月16日上午,简洁而隆重的聘任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中国民乐发展现状,对学会和《中国民乐》应当关注的学术话题展开了探讨。吴玉霞会长冀望《中国民乐》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加聚焦民乐人关心的热点问题、聚焦行业发展关键环节,引发业内外对民乐和民乐人更多热切的关注,从而营造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赵东升副会长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与编辑部同仁共同努力,用一篇篇高水准、大格局、有见地的文章和报道,为民乐界弘扬正气、凝心聚力,搭建起求真务实、百家争鸣的学术平台。


会议现场左起谈龙建、冯卓慧、郭威、刁艳、肖文礼、兰维微、吴芮逸、刘昊

专家们则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民乐》和学会乃至民乐界的各种问题和现场予以了热烈讨论,对能加强民乐界的学术建设倍感振奋,建议《中国民乐》在全国发动更多层面各级各类民乐工作者参与话题讨论和新闻报道,以生动鲜活的报纸格局,形成大民乐发展的社会共识。



2022年,特约评论员携手《中国民乐》编辑部和广大民乐同仁,共同为民乐界深度思考、真诚发声。在这里,各位评论员为2022写下美丽的寄语,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未来送上祝福和祈望。



谈龙建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近20年来,阅读《中国民乐》报,已经成为中国民乐人日常音乐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项。人们几乎习惯于每个月的期待;习惯于从《中国民乐》的不同栏目中获得民乐界的各种信息:新闻事件、舞台艺术、学术动态、音乐评论、人物专访、会长视角等;习惯于从《中国民乐》所传达的信息中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生存发展的现状,关注学术讨论的焦点,感受时代的步伐,发现社会的需求……。就中国民乐界而言,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超越时空的交流,是民乐人之间文化的、艺术的、人文的、情感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已然成为了推动中国民乐事业全局性发展的力量。

在即将与2021年告别之际,每个人都会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憧憬。我祝福《中国民乐》越办越好,祝福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民乐人之家团结和谐、人丁兴旺、开拓进取、再塑辉煌!


冯卓慧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 

2021年,我们经历了太多。

在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下,社会各界都在妥协和坚守中寻找着平衡。一年中,有太多的瞬间值得铭记,可以成为人类历史上不可忘却的记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造天宫空间站等历史性成就,标志着强国之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这一年,中国的民族管弦乐领域呈现了同样的繁荣昌盛,民族管弦乐学会的成功换届,以及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再一次彰显了民族音乐文化深厚的根基和茁壮的生命力。坚持传统并勇于创新的民乐人肩负着时代与历史使命,守护着中华民族的艺术情感一脉长存。艺术家们养德修身,砥砺精进,谱写着民族的气质与时代的气象。恰适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的,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

在新的一年里,祝福我们的民族音乐日益兴盛!祝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迎着阳光与希望不断前行!


王安潮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

《中国民乐》是民乐人的百花园。中国民族器乐从古至今留下了无法计数的遗存史料,从乐器的形态到演奏,从乐曲的创作到理论,这些是《中国民乐》丰厚的资源。在复兴民族文化的伟大新时代中,民乐发展态势必将更为繁兴,民乐创演事项必将更为动人,而《中国民乐》在报道、评论民乐发生的鲜活事件中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她是民乐人聚集的百花园。这片园地的空间多、观念新,形式多样、观点新锐,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她是民乐人继承传统、创新现代的和谐并进之地,是丰富内涵、激发潜力的创意心仪之地。在新征程中,我们将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民乐文化之美,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民乐发展气象,是《中国民乐》编写工作的初心与使命,民乐人要在这块园地留下自己奋斗、创造、发展的艺术踪迹,给新时代文化抒写属于民乐的瑰丽乐章。


郭威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在音乐艺术的世界版图里,中国音乐从来独树一帜;在音乐学科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民乐”正在书写着历史。这种“书写”彰显出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今天,当“传统遭遇现代”已渐变为“传统隐于当代”,我们应如何认识传统,又该如何承继传统?面对未来,以“中国民乐”为代表,中国音乐如何“守正创新”开创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传统?这似乎已经成为萦绕在中国音乐家心头最挥之不去的“乡愁”。新的时代有新的使命,新的征程有新的责任,正如“中国民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般,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与《中国民乐》是民乐人的,也是音乐人的、爱乐人的,热烈期盼学会与学刊,铁肩担道义,妙手奏华章,开创中国民乐、中国音乐的新时代。


肖文礼  中央民族乐团创作室主任 

钟声回荡,一元复始。回首2021,民乐界硕果累累、民乐人成绩斐然,但手能握住的,是摞成一叠、墨香四溢的《中国民乐》,这份刊名质朴、定位明确的月报,汇成可鉴可查的资料,记录着民乐人的平凡与伟大!我们需要用音符诉说,也需要用文字诉说;需要乐坛,也需要论坛;需要在音符与文字之间,寻找和世界一起前行的步伐!和着新年的钟声,我们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当人们享受新媒体时代信息检索的便利之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着碎片化和浅阅读的困扰。而在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为民乐人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正是《中国民乐》创立至今所秉持的信念所在!编辑如匠,而匠心如梦!在新年到来之际,请允许我对“我们的民乐报”道一声祝福,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杆!


兰维薇  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

民族音乐,是每一个中国音乐家的艺术母语和文化基因,滋养着我们的情怀、牵动着我们的心魂,又在每个艺术家的个性表达中重获价值观照与彰显。

新的一年,国韵悠长,笙簧箫笛雅合,民族气概振奋。国乐流光,丝管铿锵。民乐人将继续用情用力,以华夏音腔唱诵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弘气象,以黄钟大吕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可信、可爱、可敬的祖国和人民是民族音乐挖掘不尽、常奏常新的主题;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民族音乐贯通古今的能量场。于守正创新中开拓民族音乐新境界,始终是当代民乐人从未放松的艺术追求、情感归属和精神崇尚。在民族音乐中凝心聚力、培根铸魂、修身明德,以创新反哺传统,以民族管弦谱写时代华章,以当代民乐人的担当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未来!

祝福国运盛昌!


吴芮逸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读博士

《中国民乐》报是国内唯一一份全面聚焦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专业报纸。创刊近30年来,报纸一直以高规格、高质量的价值定位,传递着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声音,弘扬着发展民族音乐的理念;以全面丰富的信息和开阔的视野,记录着中国民乐界的大事小事,见证着民乐人“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的奋斗之路、为民族音乐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感谢学会信任,有幸加入《中国民乐》报特约评论和编辑团队。新的一年里,衷心祝愿“我们的民乐报”在学会的坚强领导下,以“视野广度、精神力度、思想深度”的多维聚焦,继续积极推动民族音乐的学术建设、学科建设,搭建起民乐艺术思想汇通的平台,营造百家争鸣的活跃探研氛围,传播民乐发展的思想之声、时代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