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官网
搜索
热搜榜: 展演活动研修班
首页 • 资讯列表
古筝 | 纪念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北京)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2-08-22 阅读量:5728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为了纪念秦筝陕西流派创始人、领军人物、古筝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一代古筝艺术大师周延甲教授对我国古筝艺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不懈努力,由国家图书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主办,陕西秦筝学会、乐海乐器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国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华夏展望古筝艺术中心承办的“秦筝归秦”——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北京)于8月10日晚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圆满落幕。






     山之巍巍,水之汤汤;琴之悠悠,心之所往。如果你未曾踏过山水之路,如果你未曾听过“真秦之声”,那将是何等的憾事?本场纪念音乐会开始,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吴玉霞老师发来视频致辞,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王中山老师作铿锵有力饱含深情的致辞。




     几十年来,周延甲先生倡导并奋力“秦筝归秦”事业,继承秦筝传统,振兴陕西流派。除此之外,周延甲先生还联合陕西诸多筝家和筝学理论家,写出一系列的史论和筝学理论文章,追溯秦筝历史,记载复兴成果,是形成陕西筝派的重要佐证,恢复、确立了陕西筝派的正统地位。



     在赞叹了周延甲先生为“秦筝归秦”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外,王中山老师表示令他本人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在1989年“山城杯”全国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中,周延甲先生的学生几乎包揽了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其作品《秦桑曲》还获得中央电视台「山城杯」创作一等奖,这也是秦筝崛起的元年。


王中山老师为音乐会致辞


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讲话


乐海乐器运营副总宋营彬致辞


     此次音乐会,也名家云集。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古筝演奏家周望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杨靖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院古筝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著名古筝演奏家张晓红,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弹拨教研二室主任、著名古筝演奏家苏畅等都带来了精彩的演奏,特别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音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艺术总监、国乐系系主任王甫建和浙江音乐学院周展教授执棒本场音乐会,特邀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为协奏乐团。


向国家图书馆捐赠周延甲先生手稿、书籍


     参加演出的还有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青年古筝演奏家程皓如,北京京剧院古筝演奏员、青年作曲、古筝演奏家尚靖雅,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古筝专业教师芮义蓉,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新秀王钰,以及两位秦筝第三代传人:中央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生周本立和浙江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学校古筝专业学生周思含等。此外,还有百花引筝团、畅响筝团、中华筝五色弦筝乐团也参加了演出。


畅响筝团演奏《百花引》


周思含演奏《道情》


周本立演奏《姜女泪》


中华筝五色弦筝团演奏《绣金匾


芮义蓉演奏《凄凉曲》


王钰演奏《独凭阑》


百花引筝团演奏《倾杯情》


程皓如演奏《秦土情》


苏畅演奏《白桐曲》


尚靖雅演奏《新翻罗江怨》


     整场音乐会的选曲颇为用心,汇集了周延甲先生的部分代表作品,如《秦桑曲》、《百花引》、《姜女泪》、《道情》、《倾杯情》、《白桐曲》、《新翻罗江怨》等创作曲目,编曲、移植改编作品《绣金匾》、《凄凉曲》、《宫苑思春》,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枕宇先生为 2018 年陕西秦筝学会成立 35 周年而创作的委约作品《独凭阑》,和荣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由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周展先生作曲的《秦土情》等共十二首作品,以独奏、合奏、协奏、古筝与弦乐四重奏、古筝·琵琶与管弦乐协奏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


周望、杨靖演奏《宫苑思春》




王中山、周望、张晓红、周展演奏《秦桑曲》


    此次“秦筝归秦”纪念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的筹备历时近一年之久,期间经过多位古筝艺术家、民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反复研究、精心设计、严格选曲、多次排练,为来自音乐界的专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奉献一场秦筝盛宴。这场意义重大的音乐会,也充分寄托了古筝界对周延甲教授的追忆之情,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
如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周延甲先生的秦筝事业,那就是在“秦筝归秦”的精神引领下,他实现了源于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的不平凡的事业。他集创作、表演、教学、理论、乐器改革于一身,为传统民族音乐的开拓性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为秦筝陕西流派的恢复与振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他那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对秦筝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民族音乐事业能够繁荣的发展与老艺术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作为后辈的我们有责任接过他们传承民族音乐事业的旗帜,并努力将之发扬光大。



周延甲
(1934.6—2019.8)
     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著名秦筝教育家、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秦筝》杂志主编。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筝”代表性传承人。
1953年考入西北音乐专科学校,1956年赴沈阳音乐学院跟随曹正教授习筝,1957年回到学校任教。
     筝是秦人的伟大创造,秦筝曾经是中国古筝的源头,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筝在陕西已濒临绝响。有感于当时的状况周延甲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并致力于秦筝陕西流派的恢复与振兴。1958年改编创作了《绣金匾》、《秋夜筝》,使已在秦地绝响的“真秦之声”又回到三秦大地。在1961年第一次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提交了《古筝迷胡曲集》,为秦筝陕西流派的恢复与振兴开创先河。1974年研制25弦踏板转调筝,并向省文化厅汇报演出。1983年与秦地筝人共同创办“陕西秦筝学会”,历任副会长、会长之职,并创刊《秦筝》杂志,任主编,为“秦筝归秦”的实现从组织上和理论上创造了条件。曾先后发表了《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演奏艺术传统》(获陕西省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榆林古筝考察报告》、《秦筝归秦,贵在实践》、《筝道本源》、《谈“秦筝归秦”》、《谈筝的摇指技巧》、《事业是永恒的》、《筝的轮、刮、琶技法》、《筝演奏中左手的运用》、《实践、理论、流派的探索》等论文。主编出版了《秦筝文谱》,整理编创的数十首筝曲,作为秦筝陕西流派的代表曲目录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和《中国筝曲·陕西篇》,出版了《周延甲筝曲选》。其创作的《秦桑曲》获得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民族乐器大奖赛作品一等奖,《姜女泪》(又名“长城调”)、《百花引》、《凄凉曲》、《秋夜筝》、《道情》等作品蜚声海内外。录制出版了《中国筝曲——陕西篇》《西京调——真秦之声——周延甲筝曲自选集》、《秦筝归秦——周延甲作品音乐会》CD、DVD等专辑。曾应邀赴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地讲学并举办了《春之韵》、《秦乡行》、《中港台筝乐大师筝乐演奏会》、《秦声粤调》、《秦土情》、《走过古筝的岁月》等多场音乐会,报界评论“曲调特点鲜明,风格突出,就是秦筝乐派”。2006年4月7、8日参加由香港中乐团主办的“香港古筝艺术节筝韵诗意传真情”音乐会,演出《凄凉曲》、《姜女泪》、《秦桑曲》,由香港中乐团协奏。12月参加由台北市立国乐团主办的台湾传统音乐季——台北弹拨艺术节《走过古筝的岁月》音乐会,演出《姜女泪》、《秦桑曲》。并于《艺术论坛》讲:《秦筝的继承和陕西流派振兴》。1997年应邀赴香港演艺学院任古筝导师(一年)。所教授的学生中有多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多次担任“金钟奖”、“文华奖”评委。由于他在秦筝方面所做出的卓越成绩,于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1994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证书”,2004年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2009年10月30日,作为西安音乐学院六十周年校庆系列音乐会在西安人民剧院举办了“秦筝归秦---周延甲作品音乐会”暨周延甲主编的《秦筝文谱》首发式。2010年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录制播出专题节目《周延甲-秦筝》。2014年获得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颁发的“中国古筝艺术杰出成就奖”。2017年获得陕西省文化厅颁发的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筝”代表性传承人证书。2019年荣获第八届华乐论坛暨“新绎杯”杰出民乐教育家称号。业绩被收录于《中国音乐家辞典》、《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记》。



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创作手稿捐赠国家图书馆永久珍藏,生前文集《“快耳人生”秦筝行——周延甲音乐文集》正式发布

文:王燮 徐旭 





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古筝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一代古筝艺术大师周延甲生前部分创作手稿于2022年8月10日捐赠中国国家图书馆。同日,周延甲生前文集《“快耳人生”秦筝行——周延甲音乐文集》于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



(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证书)









2022年8月10日19:30,“秦筝归秦——纪念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于北京国家图书馆音乐厅,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隆重举办,音乐厅现场高朋满座,观众热情高涨,一票难求,同时线上有全国及世界各地上万名筝友们观看了直播。音乐会开始,首先举行了周先生生前著作合集,即《“快耳人生”秦筝行——周延甲音乐文集》的首发式;以及周延甲先生的后人将其生前所写的曲谱集和部分著作手稿捐赠给国家图书馆的重要仪式。此次捐赠也是国家图书馆历史上首次收藏中国古筝艺术家的创作原稿。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出席捐赠仪式并赠送证书)



     古筝,是据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乐器,现存有关古筝的最早史料记载见于《史记.李斯列传.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周延甲先生通过对古筝源流的深入研究,发现筝作为华夏民族重要传统乐器之一,其源头在秦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就在陕西、甘肃一带盛行,史称“秦筝”。虽然“秦筝”兴于盛唐,然而上个世纪初,秦筝在秦地不仅不被世人知晓,且已濒临凋敝。周延甲先生在1961年中央文化部在西安召开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提出:“秦筝既始于秦,但秦今不见或少见,此不能不为奇也!”周延甲先生有感于此濒危现状,他果断开创性地提出了“秦筝归秦”的重要观点,为古筝的历史文化溯源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并推动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之秦筝的再度复兴,恢复其历史盛名的同时,使秦筝艺术大放异彩。

     周延甲先生(1934年6月24日—2019年8月3日)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秦筝》杂志主编,是引领“秦筝陕西流派”复兴的领军人。周延甲先生一生改编、创作了五十余首作品,他熟知秦地戏曲音乐,为秦筝艺术谱曲,故地采风、勤于编创,产出了大量的经典秦筝作品,如:《秦桑曲》、《姜女泪》、《百花引》等作品多次获奖、出版发行并蜚声海内外。其中,采用以流行于陕西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为秦筝风格的作品《秦桑曲》曾获1989年中央电视台《山城杯》民族乐器大奖赛作品一等奖;以陕西迷胡音乐曲牌整理改编的《姜女泪》成为秦筝陕西流派经典代表作而被纳入古筝最高奖——中国音乐古筝金钟奖比赛传统筝曲必选规定曲目,中央音乐学院招生考试必弹曲目,被大家喜爱并且广为流传。纪念音乐会中演奏的《道情》、《倾杯情》、《新翻罗江怨》、《绣金匾》、《凄凉曲》等独奏、重奏、协奏的创作、改编曲目早已成为古筝考试、演出、比赛的常用曲目,频频登上各大舞台,深受广大筝友喜爱。





捐/赠/手/稿/简/介


     《郿鄠调》(又名《秋夜筝》)是周延甲先生根据郿鄠音乐创作而成。郿鄠,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于陕西地方方言称郿鄠或眉户为迷胡,故将《郿鄠调》也约定俗称为《迷胡调》。该曲是1958年深秋创作而成,音调委婉、旋律优美,如秋日夜色般使人陶醉,故又取名《秋夜筝》。


(郿鄠部分手稿)


    《画阁秦筝》是周延甲先生根据粤乐名曲改编而成的古筝独奏曲,入选《西安音乐学院古筝考级曲目》。



    《凄凉曲》为陕西迷胡筝曲音乐,又名《老五更》。曲调委婉哀怨,悲苦深沉。正如古诗的描述:“凄凄切切断肠声,指滑音柔万重情”。



    《百花引》由周延甲先生于 1988 年所创作的、具有典型陕西风格的作品之一。曲目旋律朗朗上口颇具特色,继承了陕西浓厚的地方风格,博采众长,成为活跃在舞台银幕的各大团体或名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作品音乐素材来源于陕西当地的“迷胡”音乐《滚南瓜》《采花》。作品生动地刻画了一幅大地复苏、生气勃勃、百花争奇斗艳的魅力图画,预示了人们心情愉悦、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后由作曲家朱毅编配为三重奏版本,由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教授周望在1991年首演于北京。


    (《百花引》部分手稿)


    《长城调—秦筝独奏曲三首》中包含《长城调》、《如诉曲》、《光辉照儿永向前》三首乐曲。


 (《长城调》部分手稿)


      《长城调》又名《姜女泪》,初稿是1960年《古筝迷胡曲集.长城调》,1980年完稿。本曲是将迷胡音乐中的慢、快、过门等长城调门精选后连缀而成。为避免与以“长城”为标题的其他作品混淆,又根据唐代《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诗意为依托,将哭长城主角的孟姜女作为曲名,终而得曲名《姜女泪》。
      《如诉曲》又名《秦桑曲》,取“如泣如诉”之义。唐代诗人李白《春思》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了一位女子深深眷恋着丈夫的心绪,其中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一句,《秦桑曲》便是周延甲先生借用诗中“秦桑”一词,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素材,加工提炼后创作而成。乐曲与这首唐诗的意蕴如出一辙,感人至深。

      《光辉照儿永向前》是移植京剧《红灯记》中的唱段,以古筝表现秦腔的声腔风格的典型作品。

 

(《儿童筝曲十五首》部分手稿)


      《儿童筝曲十五首》是周延甲先生早期为古筝基础教学中现代技法体系化训练编写的教材。周先生始终秉承弘扬传统同时守正创新的理念,重视传承传统筝派同时也要抓紧现代技术的研究探索。《儿童筝曲十五首》中多首曲目被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考级教材选用,多年来由代代筝童的运用在古筝弹奏的学习中,推动着古筝艺术普及的技巧训练体系发展。


周延甲先生倾其一生倡导并奋力“秦筝归秦”事业,深耕教学育人,培养了数代秦筝艺术传承人。注重史论、筝学研究,联合诸多理论名家展开陕西筝派的理论研究,追溯秦筝历史,记载复兴成果,恢复、确立了陕西筝派的正统地位。创作并推动大批秦筝作品问世,普及、振兴陕西流派。


      尽管周延甲先生已离世三载,但其对古筝艺术的突出贡献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通过对古筝源流的深入研究,他发现筝作为华夏民族重要传统乐器之一,其源头在秦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就在陕西、甘肃一带盛行,史称“秦筝”。虽然“秦筝”兴于盛唐,然而上个世纪初,秦筝在秦地不仅不被世人知晓,且已濒临凋敝。周延甲先生有感于此濒危现状,他果断开创性地提出了“秦筝归秦”的重要观点,为古筝的历史文化溯源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并推动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之秦筝的再度复兴,恢复其历史盛名的同时,使秦筝艺术大放异彩。《"快耳人生"秦筝行——周延甲音乐文集》全书收录了周延甲先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所撰写的数十篇文论及大量“秦筝归秦”艺术实践过程的图文介绍,是周延甲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为秦筝陕西流派的重建与振兴所作贡献的集中展现。
      《"快耳人生"秦筝行——周延甲音乐文集》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已故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周延甲先生生前所著,由其三位子女编辑完成的。全书共计30余万字,30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收录了周延甲先生理论上探讨继承秦筝传统、振兴陕西流派,和外出考察学习的数篇文章;有緬怀秦声作曲家、秦筝史学家、《秦筝》编辑家的恩义纪文;还有《秦筝史话ㆍ序》、《中华筝教程问答》,向业界推介填补筝史空白的专著,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中华筝新体系,以及几篇相关短文。共计29篇文章。
      第二部分:介绍周延甲先生在神州海外传演秦筝的实况。讲学的图片、媒体报道、群众反映以及对秦声的评说。
      第三部分:介绍周延甲先生在陕西秦筝学会任职期间,学会开展的重要活动的图文介绍及部分音乐家编发的与学会活动相关的理论文章,共计11篇。
      第四部分:收录了民族音乐理论家、筝家的有关秦筝、陕西流派方面及对周延甲先生秦筝艺术研究方面的文论,共计9篇。







“周延甲老师的子女周望、周胜、周展及孙子、女周本立、周思含一家三代全心投入古筝事业的传承发展.....数十年来周延甲先生在古筝教学与演奏、理论与交流以及乐器改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古筝艺术、中国传统音乐的开拓性发展树立了标杆。前辈筝家用他的艰苦努力为我们开辟了筝届的大好江山,作为后辈的我们有责任继承先辈,为我们的民族音乐发展踔厉奋发,为中国古筝艺术走向世界而努力前行!”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王中山老师在纪念音乐会发表饱含深情的致辞。

诉不尽上下求索真秦之声传天下,道不完苦心孤诣快耳人生致远方。周延甲先生的艺术追求与不懈探索将永远照耀筝人坚定前行!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官方新媒体平台

邮箱:zgmyww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