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秦筝陕西流派创始人、领军人物、古筝教育家、作曲家、演奏家、一代古筝艺术大师周延甲教授对我国古筝艺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和不懈努力,由国家图书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主办,陕西秦筝学会、乐海乐器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国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华夏展望古筝艺术中心承办的“秦筝归秦”——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北京)于8月10日晚在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圆满落幕。

几十年来,周延甲先生倡导并奋力“秦筝归秦”事业,继承秦筝传统,振兴陕西流派。除此之外,周延甲先生还联合陕西诸多筝家和筝学理论家,写出一系列的史论和筝学理论文章,追溯秦筝历史,记载复兴成果,是形成陕西筝派的重要佐证,恢复、确立了陕西筝派的正统地位。
在赞叹了周延甲先生为“秦筝归秦”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外,王中山老师表示令他本人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在1989年“山城杯”全国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中,周延甲先生的学生几乎包揽了大赛的一、二、三等奖,其作品《秦桑曲》还获得中央电视台「山城杯」创作一等奖,这也是秦筝崛起的元年。

王中山老师为音乐会致辞

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讲话

乐海乐器运营副总宋营彬致辞
此次音乐会,也名家云集。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古筝演奏家周望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杨靖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院古筝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著名古筝演奏家张晓红,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弹拨教研二室主任、著名古筝演奏家苏畅等都带来了精彩的演奏,特别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音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艺术总监、国乐系系主任王甫建和浙江音乐学院周展教授执棒本场音乐会,特邀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为协奏乐团。

向国家图书馆捐赠周延甲先生手稿、书籍
参加演出的还有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青年古筝演奏家程皓如,北京京剧院古筝演奏员、青年作曲、古筝演奏家尚靖雅,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古筝专业教师芮义蓉,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新秀王钰,以及两位秦筝第三代传人:中央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生周本立和浙江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学校古筝专业学生周思含等。此外,还有百花引筝团、畅响筝团、中华筝五色弦筝乐团也参加了演出。

畅响筝团演奏《百花引》

周思含演奏《道情》

周本立演奏《姜女泪》

中华筝五色弦筝团演奏《绣金匾》

芮义蓉演奏《凄凉曲》

王钰演奏《独凭阑》

百花引筝团演奏《倾杯情》

程皓如演奏《秦土情》

苏畅演奏《白桐曲》

尚靖雅演奏《新翻罗江怨》
整场音乐会的选曲颇为用心,汇集了周延甲先生的部分代表作品,如《秦桑曲》、《百花引》、《姜女泪》、《道情》、《倾杯情》、《白桐曲》、《新翻罗江怨》等创作曲目,编曲、移植改编作品《绣金匾》、《凄凉曲》、《宫苑思春》,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枕宇先生为 2018 年陕西秦筝学会成立 35 周年而创作的委约作品《独凭阑》,和荣获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奖,由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周展先生作曲的《秦土情》等共十二首作品,以独奏、合奏、协奏、古筝与弦乐四重奏、古筝·琵琶与管弦乐协奏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

周望、杨靖演奏《宫苑思春》



王中山、周望、张晓红、周展演奏《秦桑曲》
虽然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他那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对秦筝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民族音乐事业能够繁荣的发展与老艺术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作为后辈的我们有责任接过他们传承民族音乐事业的旗帜,并努力将之发扬光大。

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创作手稿捐赠国家图书馆永久珍藏,生前文集《“快耳人生”秦筝行——周延甲音乐文集》正式发布
文:王燮 徐旭

(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证书)
2022年8月10日19:30,“秦筝归秦——纪念秦筝陕西流派领军人周延甲先生纪念音乐会”于北京国家图书馆音乐厅,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隆重举办,音乐厅现场高朋满座,观众热情高涨,一票难求,同时线上有全国及世界各地上万名筝友们观看了直播。音乐会开始,首先举行了周先生生前著作合集,即《“快耳人生”秦筝行——周延甲音乐文集》的首发式;以及周延甲先生的后人将其生前所写的曲谱集和部分著作手稿捐赠给国家图书馆的重要仪式。此次捐赠也是国家图书馆历史上首次收藏中国古筝艺术家的创作原稿。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出席捐赠仪式并赠送证书)
周延甲先生通过对古筝源流的深入研究,发现筝作为华夏民族重要传统乐器之一,其源头在秦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筝就在陕西、甘肃一带盛行,史称“秦筝”。虽然“秦筝”兴于盛唐,然而上个世纪初,秦筝在秦地不仅不被世人知晓,且已濒临凋敝。周延甲先生在1961年中央文化部在西安召开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提出:“秦筝既始于秦,但秦今不见或少见,此不能不为奇也!”周延甲先生有感于此濒危现状,他果断开创性地提出了“秦筝归秦”的重要观点,为古筝的历史文化溯源做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并推动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之秦筝的再度复兴,恢复其历史盛名的同时,使秦筝艺术大放异彩。
捐/赠/手/稿/简/介
《郿鄠调》(又名《秋夜筝》)是周延甲先生根据郿鄠音乐创作而成。郿鄠,陕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于陕西地方方言称郿鄠或眉户为迷胡,故将《郿鄠调》也约定俗称为《迷胡调》。该曲是1958年深秋创作而成,音调委婉、旋律优美,如秋日夜色般使人陶醉,故又取名《秋夜筝》。
(郿鄠部分手稿)
《画阁秦筝》是周延甲先生根据粤乐名曲改编而成的古筝独奏曲,入选《西安音乐学院古筝考级曲目》。
《凄凉曲》为陕西迷胡筝曲音乐,又名《老五更》。曲调委婉哀怨,悲苦深沉。正如古诗的描述:“凄凄切切断肠声,指滑音柔万重情”。
《百花引》由周延甲先生于 1988 年所创作的、具有典型陕西风格的作品之一。曲目旋律朗朗上口颇具特色,继承了陕西浓厚的地方风格,博采众长,成为活跃在舞台银幕的各大团体或名家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作品音乐素材来源于陕西当地的“迷胡”音乐《滚南瓜》《采花》。作品生动地刻画了一幅大地复苏、生气勃勃、百花争奇斗艳的魅力图画,预示了人们心情愉悦、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后由作曲家朱毅编配为三重奏版本,由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教授周望在1991年首演于北京。
(《百花引》部分手稿)
《长城调—秦筝独奏曲三首》中包含《长城调》、《如诉曲》、《光辉照儿永向前》三首乐曲。
(《长城调》部分手稿)
《光辉照儿永向前》是移植京剧《红灯记》中的唱段,以古筝表现秦腔的声腔风格的典型作品。
(《儿童筝曲十五首》部分手稿)
周延甲先生倾其一生倡导并奋力“秦筝归秦”事业,深耕教学育人,培养了数代秦筝艺术传承人。注重史论、筝学研究,联合诸多理论名家展开陕西筝派的理论研究,追溯秦筝历史,记载复兴成果,恢复、确立了陕西筝派的正统地位。创作并推动大批秦筝作品问世,普及、振兴陕西流派。
“周延甲老师的子女周望、周胜、周展及孙子、女周本立、周思含一家三代全心投入古筝事业的传承发展.....数十年来周延甲先生在古筝教学与演奏、理论与交流以及乐器改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古筝艺术、中国传统音乐的开拓性发展树立了标杆。前辈筝家用他的艰苦努力为我们开辟了筝届的大好江山,作为后辈的我们有责任继承先辈,为我们的民族音乐发展踔厉奋发,为中国古筝艺术走向世界而努力前行!”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王中山老师在纪念音乐会发表饱含深情的致辞。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官方新媒体平台
邮箱:zgmyww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