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官网
搜索
热搜榜: 展演活动研修班
首页 • 资讯列表
评论 | 第三届“华乐杯”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论终评活动在星海音乐学院举办
发布时间:2023-05-15 阅读量:2224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2023年5月8日,第三届“华乐杯”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论终评活动在星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星海音乐学院、《人民音乐》编辑部共同主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评论委员会、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及研究生部承办。开幕式由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陶陌教授主持。参加本次终评活动的评委专家有:星海音乐学院院长蔡乔中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蒲方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郭树荟教授、《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编审、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秘书长明言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孙凡教授、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祁斌斌副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秘书长白晓炜副教授等。

活动伊始,蔡乔中院长和蒲方教授分别进行了致辞。蔡院长首先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作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指示,并表示星海音乐学院此次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人民音乐》共同主办第三届评论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和责任。蔡院长进而介绍了星海音乐学院近年来在岭南音乐建设方面的成果,以及坚持艺术精品创作和赓续岭南文脉的办学特色。蒲方教授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的历史,并对主办方和承办方对于本次活动的筹办情况、活动的初评和终评的全部过程作以介绍。

本次终评共有14篇文章入围,分为民族器乐组、岭南专题组两个组别,入围选手不分组别按提前抽签的顺序分别宣讲论文。由于刘姝彤和尹翔两位选手尚在海外,故其宣讲在线上进行。根据时间安排,宣讲分为上午和下午两个场次。每位选手宣讲后,均由两位评委作出点评。

上午场率先由六位选手宣讲。刘姝彤(上海音乐学院)对《唐朝传来的音乐》中的核心音调、乐器与编制以及作曲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论;尹翔(四川音乐学院)围绕《四季留园》“江南气韵何以生成”这一问题,从作品意境、与昆曲的内在联系、民族管弦乐写作特点三方面进行评析;李炜渝(星海音乐学院)着重于分析《平仄弦趣》作品中特色乐器头弦的使用与作品之“趣”的体现,由此引出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刘睿昕(上海音乐学院)立足于《望海潮·宝珠洞》的作曲技法,围绕“融合与分离”对作品的配器手法进行了详细阐释;邓婕(星海音乐学院)结合《弦意岭南》的感性体验以及对音乐形态的理性认识,分析总结了作品中所体现的岭南音乐特征;郑婉纯(上海音乐学院)对《大湾情缘》中所体现出的曲调、民俗、湾区文化等特征进行评述,并探讨了传统与现代这一问题。



下午场共有八位选手宣讲。朱茁然(中央音乐学院)着重于对《天地歌》的地域性、抒情性、技术语言与艺术表达等风格的感性体验;周雅婷(星海音乐学院)挖掘了《荔枝红》这一作品中浓郁岭南风格的艺术特征;朱歌(中央音乐学院)从主题与结构、器乐与叙事、意境与旋律等方面探讨了《楚颂》这一作品的“可能性”与“经典性”;程林(上海音乐学院)以《巾帼》的标题化构思、奏鸣原则与变速原则结合、双音音色表现力等方面为切入点,表达了对作品的感悟与思考;梁浠维(星海音乐学院)从契合性、可行性、创新性与创造性四个方面对《乐从大湾来》的创作内涵进行解读与评析;丁雨祺(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对《古乐新声Ⅱ——〈伊州乐〉印象》的古乐新奏、文化交融、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评析与思考;覃锋达(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针对《寻风》体现出的材料与结构、音乐语言特征、人文哲思精神进行评述;吴湘屏(星海音乐学院)就《邂逅》中所体现的同质同源、跨界无界的主要特点展开评论。



评委们充分肯定了各位选手的选题价值与作品分析能力,同时也针对每位选手各自的宣讲过程与文章内容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刻而中肯的点评,并进一步提出了修改意见,使每位选手以及在场听众加深了对音乐评论文的写作与学术规范的理解,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指明了方向。

5月9日是第三届“华乐杯”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论终评活动的第二天。上午,两场专家讲座在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举行,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听众积极参与。

第一讲“中国民族器乐表演、创作、理论研究的民间特性与美学意义”,主讲人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郭树荟。主持人为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祁斌斌。

主讲人 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教授


郭老师在讲座中围绕 “表演、创作、理论”三个概念和 “民间特性、美学意义”两个观念展开。郭老师指出,中国民族器乐的生成与表演、创作、理论三大体系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在建立专业化的教育体系之前,我们要明白很大一部分是民间传承,如今很多传统音乐进入校园,它们同样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建构。而表演、创作、理论这三个体系是在向民间学习中、在表演实践中、在教学体系中、在创作与理论中生成的。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我们需要思考“礼乐”“俗乐”,“中西艺术创作观念”“民间性”,“新传统”“当代性”这几个点,理清这几组概念之间的逻辑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以及民族器乐艺术认知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讲座交流环节,在场师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第二讲“音乐评论的理论边界和现实场域——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批评发展的批评”,主讲人为《人民音乐》副主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萌。主持人为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程兴旺。

主讲人 《人民音乐》编审张萌


张老师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音乐评论的现状已然发生转变,许多状况已经得到改善甚至有了新的施展空间。在讲座中,张老师围绕“为什么如今的音乐评论还是没有获得足够的影响力?”“什么是音乐评论?”“学院派音乐评论,究竟该如何行动从而塑造自己而独立的文化品格?”三个问题进行讲解。并且提出在当前音乐学院体制下的“音乐评论”学科的构建过程中,学者们的当务之急,是廓清音乐评论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报刊式评论与学术批评的关系、音乐评论实践与音乐批评的研究关系。理清这写关系,对未来的学术发展有莫大的帮助。


下午的“学术对谈”由张萌老师主持,该活动为选手、评委老师及现场听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机会。

左起:张萌 郭树荟 蒲方 孙凡 白晓炜


对谈围绕以下几个具体问题展开:1.本次活动凸显出来的、能够感受到的当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核心问题,如传统语汇与当代技法、民族管弦乐共性问题。2.中国民族管弦乐如何进行评论写作?3.地域风格与当代民族技法的融合和发展。

选手覃锋达提出:民族管弦乐的神与韵是非常重要的,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核心,归根到底要回到民族音乐的本质。

广西艺术学院选手覃锋达


蒲方教授认为:作曲家需要结合审美取向与实践,创作出个性化、时代化的作品。民族器乐的发展,一是以传统器乐的方式构建,二是以民族器乐为依托创作出当代音乐作品。


中央音乐学院蒲方教授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谈到:无论创作还是理论,“技道合一”都是很重要的。对于音乐创作和文论写作,将两者对立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做的应是将其融合与统一。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


武汉音乐学院孙凡教授认为:传统可以以非传统的方式延续,创新也是一种传承,作曲家需要发掘民间元素、结合西方技法,共同推进发展。

武汉音乐学院孙凡教授


张萌编审认为:评论的内容往往是聆听时最打动你或给人印象深刻的东西,这也是深入评论一个重要的通道。



张萌编审主持学术对谈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著名打击乐演奏家陈佐辉认为:作曲技法和音乐风格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作曲家在吸收音乐的养分时要有提炼的技能,同时不要丢失了音乐的旋律美,演奏技法与地方风格要统一。

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著名打击乐演奏家陈佐辉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作曲家赵东升认为:每位作曲家传达内心情感和表达内心思想的路径不同,作品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享受,这与作曲家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有关。

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作曲家赵东升


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陈明志指出:评论家在进行评论时,需要注意听众是在何时何地看的演出,作曲家的创作和传统有何关联,作曲家以何种方法展现地方特色等。

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陈明志


郭树荟教授认为:我们在以后的音乐评论和理论研究中应更多关注表演家、作曲家的真正意图,正确解读作品的作曲理念、表演理念,而不仅仅只关注历史、美学方面。

郭树荟教授


本次终评活动中共评选出“优秀论文奖“6篇、“岭南音乐风格作品优秀论文奖”1篇、“入围终评论文奖”7篇。现将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现场评委给获奖选手颁奖并合影留念。



优秀论文获奖选手与评委合影




岭南音乐优秀论文获奖选手与评委合影


入围终评论文奖选手与评委合影


会议闭幕式由蒲方教授主持,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在发言中对本次论文评选活动作了高度评价,希望“华乐杯”论文评比活动越办越好。

吴玉霞会长致闭幕词


至此,第三届“华乐杯”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论终评活动圆满落幕。


选手们与评委合影


来源 | 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撰稿 | 许依淳、彭邈

排版 | 高嘉璐、杨佳妮

摄影 | 志愿者摄影组、田龙

指导老师 | 魏昇、代宏

审核 | 曲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