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使用的IE浏览器版本过低,本站不再支持, 请使用 Google Chrome、Firefox 等高级浏览器,将会得到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官网
搜索
热搜榜: 展演活动研修班
首页 • 资讯列表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首任会长彭修文先生作品集正式出版发行
发布时间:2020-09-27 阅读量:12167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彭修文作品集》彭修文著;彭弘编,北京:现代出版社

   言
功高德重 华乐巨擘
——写在《彭修文作品集》出版之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坚实而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赋予了这片热土深沉的底蕴与无限的生机,当时间的巨轮驶入20世纪,中国迎来了天翻地覆的重大社会变革,传统的社会存在与构成方式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东西方文明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始大规模的碰撞与交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艺术随之萌发对话与融合,并在日积月累中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如今,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其中饱含了中国音乐家的文化自觉、自信和浓重的民族情感,正是他们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土里汲取养分,并不断探索、不断借鉴、不断实践、不断改良,方能在风雨中坚定地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天地,为中国民族音乐提出了新思路,拓展了新途径,开创了新格局。在这股伟大的探索浪潮中,彭修文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耀眼的金星,让后人敬仰与凝望。他被誉为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先驱、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奠基人,他所创建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模式被各级各地民族乐团广泛运用,人们称之为“彭修文模式”,他所创编的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成为时下各类民族音乐会上演率最高的曲目,由此而形成的文化观演现象被人们称为“彭修文时代”。他有着令人赞佩的高尚艺德,他一生襟怀坦荡、朴实无华、为人忠厚、和蔼谦逊,是海内外同行的良师益友。特别是他那对民族音乐事业执着追求、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与后人相伴,永存人间。

 

青年彭修文

彭修文先生祖籍江苏溧阳,1931年出生于湖北汉口,早年在家族长辈的影响下接受了中国传统音乐启蒙,先后学习二胡、琵琶等乐器,1946年在重庆就学期间曾在国际广播电台国乐队担任业余演奏员,1950年被正式录用为西南人民广播电台(重庆)文艺组成员,负责演奏及音乐编辑等工作,1953年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民族管弦乐团首批演奏员(二胡、琵琶),同时担任该团民族、民间音乐整理小组组长,1954年被正式任命为中国广播民族管弦乐团责任指挥。1954年至1966年间,彭修文创作、改编、移植了多部民族管弦乐作品,演奏、录制了多张唱片,并赴苏联等多地进行演出。

1948年,中央国际广播电台音乐组国乐队合影,中间演奏扬琴者为彭修文

“文革”期间,彭修文先生被迫下放干校劳动,直至1973年被重新任命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副团长。1977年至1996年,彭修文先生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民族管弦乐事业,用大量风格更趋成熟的作品和日臻完美的指挥艺术迎来自己的艺术高峰,多次应邀赴海内外演出、讲学,担任赛事活动评委及各类民族管弦乐团顾问及客席指挥。1983年彭修文被任命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兼指挥。1985年被任命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1986年,彭修文会同秦鹏章、朴东生等创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并荣任首任会长。1996年12月28日,彭修文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5岁。彭修文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生前曾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等职。在大众的视野里,彭修文先生既是作曲家,又是指挥家,还是社会音乐活动家,多重身份构筑起他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鞠躬尽瘁、殚精竭虑的艺术人生。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专业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创始人之一,彭修文的音乐生涯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一起成长、一起收获,最终造就了我国当时最重要、最出色的民族管弦乐团。20世纪40年代末的民族乐队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形成团队规模并普及到海内外正是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需要而衍生的以科学化、规范化的四大声部为架构的新型乐队编制,这并非是传统乐器的集合,而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才能逐步完善,如工艺浩繁的乐器改良改革;科学规划的乐器配置比例;融汇中西办法解决低音问题;创编新作满足演出实践;以及组织训练、积累材料、推广传播、团队管理等。在这项艰巨而浩大的工程中,彭修文和他的同事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不忘传承,排除各种非议和不满,先驱性地付出了大量心血。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乐队实践,是努力探索、试验、研究的过程,彭修文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担任了40多年的首席指挥,这段事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他作为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始人、奠基人之一,当之无愧,功德无量。

作为杰出高产的作曲家,彭修文一生谱写了大、中、小型乐队作品近千首,广泛流传的近百首。20世纪50年代经他改编的《彩云追月》《步步高》《花好月圆》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传遍祖国大地,至今不绝于耳;60年代的《月儿高》《燕山晚秋》《回春曲》、吹管乐协奏曲音乐传奇《秦香莲》等,至今仍在海内外流传;70年代的《丰收锣鼓》《乱云飞》等被许多乐团列为保留曲目;80年代以后,他的创作状态进入完全成熟的巅峰期,写出大量具有较高水准和学术价值的精品,如交响诗《流水操》、幻想曲《秦·兵马俑》、交响诗《怀》、二胡协奏曲《不屈的苏武》、第一交响乐《金陵》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拓展民族管弦乐队的表现力,挖掘艰深的乐队演奏技法和加强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他改编了大量欧洲交响乐曲,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比才的《卡门组曲》、贝多芬的《雅典的废墟》序曲等。这是极具胆识的可贵探索,他的功绩绝不局限于作品本身,他为当代民族管弦乐的技术规范和定位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他一生呕心沥血地耕耘、开拓乐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伏案写作,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民族音乐事业。

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始人之一,彭修文勇挑时代与民族赋予的重任,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贡献毕生心血。1980年他访日归来,面对国内港台流行音乐汹涌的浪潮,他预感到民族音乐将受到重大冲击,便会同秦鹏章、朴东生等民乐界同人共同发起筹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学会成立后,在他的领导和决策下,凝聚了全国民乐界的力量做了大量有益的实事,如组织实施了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千人中华大乐”“龙年音乐周”,以及联合首都五大电台、电视台连续举办了三届的“全国民族管弦乐展播”等,坚实有力地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他的视野遍及海内外,从关注中小学民乐团队的辅导到国内各地的指导、指挥及至世界各地的访演、讲学,他以精湛的指挥艺术和自己大量的作品,一步一个脚印,不遗余力地宣扬、传播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众口皆碑的称赞。学会成立十年间,他荣任两届会长,可见他在民乐界的深刻影响和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他是中国民乐界的一位主帅、一面大旗,是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

一直以来,将彭修文先生的众多作品集结出版,是先生的家属、亲友、同事和众多业界同仁,乃至音乐界的长久夙愿。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出版在我国民族音乐领域极具改革创新精神的杰出代表彭修文的作品集,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现代出版社策划并出版《彭修文作品集》更是一项非常有魄力和眼光的壮举。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是当代中国音乐事业的宝贵财富,作品集的出版将引领业界在创作、指挥、演奏、研究等各个领域继续深入挖掘,深化发展,进而为繁荣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最后,让我们在品读和聆听这些不朽佳作时,永远铭记并缅怀这位功高德重的华乐巨擘——彭修文。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2018年4月    

 


《彭修文作品集》共10册,收录了彭修文创编的148首器乐作品,绝大部分为首次出版。《彭修文作品集》所收录曲目按照创作时间顺序排列,每首乐曲的曲谱包括标题、曲式、创作时间、乐器表以及五线谱总谱。本套书还编写了详细的序言、前言、出版说明、目录、乐曲说明,并附有作者年表、作品年表、乐器介绍和编制说明,读者从中既可以了解彭修文的创作方式和音乐风格,又能够把握其创作思路的变迁,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彭修文的艺术成就。

出版和乐曲说明

《彭修文作品集》中收录的148部器乐作品,包括彭修文先生的独奏、重奏、声乐伴奏、合奏、组曲、套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乐等各种音乐体裁和乐队的组合形式。同一曲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作者的自身成长和创作需要,出现了多个版本,比如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瑶族舞曲》 写了四稿,十番锣鼓《将军令》写了四稿,弦索《将军令》写了三稿;再比如幻想曲《秦﹒兵马俑》、民歌五首、《二泉映月》等曲目,分别有民族管弦乐合奏和西洋管弦乐合奏版本。这些版本有的在舞台上已经不演奏了,比如《瑶族舞曲》现在通常演奏的是第三稿、十番锣鼓《将军令》现在通常演奏的是第四稿;有的版本很多研究者和爱好者甚至都不知道,比如《秦﹒兵马俑》《二泉映月》的西洋管弦乐版本。本套书对这些不同版本都进行了收录,彭修文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首曲目的改动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既可看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变迁,也可体会他对音乐艺术思考的变化,大大提高了整套书的学术性。

《秦·兵马俑》彭修文先生手稿照片

《瑶族舞曲》(来自《彭修文作品集》)

为了更好地呈现彭修文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本套书附有彭修文先生详细的生平年表及作品年表。从生平年表中,我们可见非科班出身的彭修文先生是如何从一个对音乐感兴趣的孩子,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一步一步成为一代乐坛大师的。从作品年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本套书收录的148部器乐作品之外,彭修文先生还创作了大量的其他器乐曲、古典诗词曲以及中小学音乐教材曲等,这些曲子有的丢失或遗散,仅存曲目。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演奏彭修文的作品,本套书还对彭修文先生50年音乐生涯中的乐器改革、乐队编制、乐器性能及音域等变迁情况作了详细的说明,并且收录了彭修文先生本人为部分乐曲撰写的乐曲说明,以便读者能更好地使用这套曲谱。

《彭修文作品集》工作委员会名单


编校和出版《彭修文作品集》实属不易。除去铅笔书写的原稿因年代久远有的音符难以辨认、原稿笔误、简谱转线谱的音符位置错误、打谱错误、改动在分谱没有誊抄到总谱上这些问题不说,光是核实148首曲目的具体创作时间(有的作者未标注时间、有的原稿丢失无从知晓时间)这件小事都成为了编辑过程中的难题。现代出版社专门成了项目组,建立了编辑、校对、作者共同沟通机制,随时沟通解决书稿中的具体问题。细致到谱面版式的设计,符头、符干的大小,五线的间距,不同的音乐记号和说明性文字有不同的字体字号,乐器的分组、排列顺序,震音记号、分合奏标记、简写标记、泛音琶音的标记方式等,为彭修文音乐作品的研究和演奏提供了标准本。

《将军令》总谱


另外,彭修文先生作为深受人民爱戴和景仰的音乐家,本书特邀请了彭先生生前的好友及后辈,从彭先生的原创作品、改编作品尤其是改编西洋作品中的探索和成就,彭先生对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在乐队编制、乐器改革、乐曲编配、指挥艺术、音乐类型等方面的探索,彭先生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共同发展,彭先生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关心和亲力亲为,彭先生对港、澳、台地区以及全世界的影响等不同方面对彭修文先生进行深切的缅怀。卞祖善、周荫昌、梁茂春、张大森、王嘉实、阎惠昌、张高翔这些业内专家以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专门为本项目撰写文章,展现了彭修文先生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发展呕心沥血、大气磅礴的一生。


作者、编者简介

彭修文(1931— 1996)指挥家、作曲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及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指挥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誉为 “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之父”。

彭弘,彭修文之女,大提琴演奏家。1979年进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多次随团出访演出。2005年专门从事研究彭修文的民族管弦乐艺术至今。收集整理与彭修文先生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

名家推荐

 迄今为止,彭修文先生在创作、指挥录制民族管弦乐作品方面,成果之丰硕、贡献之巨大是无出其右的。他毕生的音乐创作,是20 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高峰,他的逝世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一个时代的结束。

——卞祖善,著名指挥家、音乐学者

彭先生的心目中和工作里,音乐与人、与人民、与教育,音乐与国家、民族,与历史、现实、未来等从来浑然一体,他用自己丰硕的、彰显中国民族风骨的音乐成果影响、教育了几代人。

——周荫昌,作曲家,著名音乐评论家、教育家

如果说刘天华在20 世纪前半叶首先开创了民族器乐小型独奏曲创作,形成了“刘派二胡”的话,彭修文则是20世纪后半叶带头开创了民族器乐大型合奏,成为“彭式乐队”的领军人物。回望20 世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历史,他们二人无疑都是彪炳青史的巨匠。

——梁茂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修文先生在中国广播民族乐团40 余年的指挥生涯中,倾注了全部心血,成就了乐团“华美、典雅、纯净、细腻”的艺术风格。时至今日,依然可以从留存众多的影像、音像制品中,获取这段历史鲜活的信息,令人不由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感叹。

——张大森,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指挥

彭修文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提升中国民族管弦乐的表现力而不懈奋斗,他把民乐合奏从小打小闹提升到黄钟大吕、泱泱大国的气派;把民乐合奏从简单的情绪表达提升到交响性思维的高度;把民乐合奏从大齐奏的简陋提升到配器和声的绚丽;他扎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兼收古今中外的优长,把民族管弦乐事业引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王嘉实,作曲家、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央广播人民电台音乐部主任

彭修文先生创编了数百首不同类型、脍炙人口的乐曲,涉猎独奏、重奏、声乐伴奏、合奏、组曲、套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乐等各种音乐体裁和乐队的组合形式,体现了他高深的中国文学、历史和艺术修养,为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法、中国民族器乐作曲法和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法提供了模板。

——阎惠昌,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终身指挥

学习是最好的铭记,继承是最好的纪念。《彭修文作品集》的出版发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致敬彭修文、学习和继承彭修文精神的重要读本。这些传世佳作凝铸着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超凡的艺术造诣,是当代中国音乐艺术的一座璀璨宝库。作为德高望重、胸怀坦荡的一位长者,先生胸怀对国家、民族和事业的赤诚之心,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矢志不渝,鞠躬尽瘁,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凯歌。

——张高翔,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

一直以来,将彭修文先生的众多作品集结出版,是先生的家属、亲友、同事和众多业界同人,乃至音乐界的长久夙愿。出版在我国民族音乐领域极具改革创新精神的杰出代表彭修文的作品集,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现代出版社策划并出版《彭修文作品集》更是一项非常有魄力和眼光的壮举。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是当代中国音乐事业的宝贵财富,作品集的出版将引领业界在创作、指挥、演奏、研究等各个领域继续深入挖掘,深化发展,进而为繁荣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弘扬民族文化  奏响中国强音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彭修文作品集》(共10册)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将于近日正式上市!

彭修文作为中国现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 “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之父”“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宗师”。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彭修文模式”推动了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的创作、改编、指挥、乐队编制、乐器改革、音乐理念等方面的发展,他所创编的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至今仍是各类民族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既是现当代中国音乐事业的宝贵财富,也代表着中国现代民族管弦乐发展史的主线。

遗憾的是,在彭修文身后20余年的时间里,他的作品未曾结集出版过。一直以来,将彭修文先生的众多作品集结出版,是先生的家属、亲友、同事和众多业界同仁,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音乐界,乃至海内外华人音乐家的长久夙愿。而这套《彭修文作品集》的出版将填补这一空白,对最能代表彭修文成就的作品曲谱进行抢救式的整理。这也将引领业界在创作、指挥、演奏、研究等各个领域继续深入挖掘、深化发展,进而为繁荣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