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使用的IE浏览器版本过低,本站不再支持, 请使用 Google Chrome、Firefox 等高级浏览器,将会得到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官网
搜索
热搜榜: 展演活动研修班
首页 • 资讯列表
华乐讲坛第四期:胡志厚教授动情讲述《我与恩师杨元亨》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4-15 阅读量:5483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2022年4月11日晚,第四期“华乐讲坛”如期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著名管子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艺术终身贡献荣誉称号”获得者胡志厚先生开讲《我与恩师杨元亨》。考虑到当前北京疫情防控要求,讲坛在现场进行的同时开通线上直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副秘书长宋阳、《中国民乐》报执行总编辑刁艳和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勇、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兰维薇、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栾冬、副团长雷靛云等代表以及驻会人员共同聆听讲坛。


吴玉霞会长主持“华乐讲坛”并致辞


吴玉霞会长在致词中说:师承、师情、师恩,是专业领域常谈论的话题,胡志厚与他的老师杨元亨深厚的情谊在民乐圈传为美谈,用胡老师的话说,1955年,他幸运地成为杨元亨先生入室弟子,师从杨先生学艺,使他对民族民间音乐有了新的、深入的认识,也坚定了他把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的决心。作为杨元亨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惟一的学生,胡志厚与恩师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师生情。胡志厚教授从事民乐艺术数十年,在演奏和教学领域成绩斐然,是位有理想、有志向、有温度的辛勤园丁,为业界培养了多位优秀管乐人才,很多在音乐团体和教学一线的管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都表示在不同时期曾接受过先生的指教和点拨受益匪浅。希望今天胡志厚的讲座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收获。








胡志厚教授动情讲述自己与恩师杨元亨先生的深厚情谊,着重介绍了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杨元亨先生的演奏技艺与教学理念,胡志厚教授还通过回顾自己几十年的演奏与教学生涯,详细阐述了管子艺术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以及他在管子艺术上的美学追求,在场的听众无不为胡志厚教授的深情演讲而动容。


吴玉霞会长为胡志厚教授颁发“华乐讲坛”纪念海报


胡志厚教授与研究者刘勇教授、聆听者兰维微副教授合影



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世代相传,体现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艺术追求的境界和目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天,胡志厚老师为我们生动的上了一课,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当我们拥有了新的技术和一流的才能时,不能忘记来时初心,特别是深情关注和培育我们的老师、家长、亲人、朋友。胸怀远大理想,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是国家对艺术人才的希冀,更是我们应该树立的艺德风范。一个个难忘的故事,一桩桩过往的经历,勾勒出美好的回忆。艺术人讲究情感,传播大爱大美,希望我们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讲坛花絮




听众感言:

中央音乐学院管子教授 韩雷:老师和师爷杨元亨的故事和感情以前在我学生时代就也常听他和我们讲过,但没有像这次单独作为师承关系讲座来听,感触良多更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和呕心沥血,师徒真的就像另外一种关系的父子,必须继承发扬老师对管子事业的执着和坚持,及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和关爱。

浙江音乐学院二胡教师 张咏音: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推出的华乐讲坛线上大师讲座,让我们在疫情期间聆听到吹管乐大师胡志厚先生讲述其精彩、令人感动的、无可复制的艺术之路,他与恩师杨元亨先生的师生情谊更让我们体会到一代代民乐人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坚守与传承。在胡先生的讲授中我深感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任何创新,都必须有根可寻,有本可立,民族民间音乐的灵魂与根植就在民间的广阔沃土、在于与人民共情,同时,对民族音乐艺术的守护、传承和发扬也将是我们年轻一代民乐人毕生坚守的音乐信念。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竹笛演奏员 张辉:今天有幸聆听胡志厚老师的讲座,听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胡老师用朴实的语言带我们回到曾经那个纯真的年代,讲述杨元亨大师是如何在他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并最终成长为伟大的音乐理想。更是让我们了解到民族音乐的前辈是如何一步一步耕耘劳作,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开花结果。我想,民族音乐的教育重在育人,匠人匠心,守正创新!希望我也能坚持这份初心,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重 要 预 告


“华乐讲坛”第5讲将于5月10日晚七点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乐艺术终身贡献荣誉称号”获得者吴钊先生开讲《古琴研弹之我见——演奏理念与实践》,欢迎大家关注。





华乐讲坛听后感两篇


张振涛《杨荫浏的学术人生》听后感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谢若瑶


今日于线上聆听张振涛先生讲述《杨荫浏的学术人生》,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在聆听今日的讲座前,我对于杨荫浏先生仅有着泛泛的了解,源自本科时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中介绍《二泉映月》之时所提到该作品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得以问世,而后很快风靡全国。而在今日张振涛先生神采奕奕、激情澎湃的讲述下,使得我透过悠悠历史长河,深入了解这位非凡睿智的音乐家。

杨荫浏先生的生命基调由四种“原色”构成。四段人生、四个地点、四个单位、四批人物,凸显了其身上的四种知识结构;杨荫浏先生受惠于四种文化质地,分别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民国文化以及现代音乐学,而这四种文化背景源自四个群体,分别是传统曲社的民间音乐家、西方教会的宗教音乐家、陪都大学的文人教授以及新中国的音乐家,这四个群体对应四段人生。

张振涛先生对于杨荫浏的学术人生的讲述角度新颖,使我深受启发,他并没有按套路阐述杨荫浏的非凡睿智,而是着重于勾勒作为个体的杨荫浏在成长过程中渗透的团体因素,关注群体如何赋予栋梁之材以自我塑造的机遇,并以后人看前人的角度,拉开距离审视,从结果反推何以至此的原委,得以窥见托举冰山一角的巨大冰川。

杨荫浏先生固然出类拔萃、得天独厚,17岁立下宏愿,1916年至1921年的五年间,摒弃懒惰,囊萤照书,抄录数百页乐谱,誊刻完成吴畹卿于清光绪七年辑录成的《天韵社曲谱》;从22岁风华正茂,到83岁烈士暮年,辗转南北,逶迤万里,《苏南十番鼓曲》璧合圆满。除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他带来深刻影响的传统曲社的民间音乐家、西方教会的宗教音乐家、陪都大学的文人教授以及新中国的音乐家这四个群体,便是托举杨荫浏这“冰山一角”的巨大冰川,杨荫浏先生与这四个群体之间有师承关系、协作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亦师亦友、亦伴亦侣。后人翻读《天韵杂谈》,追观前贤,方才了解到这些“各抱绝技,称一时之秀”的辈出英才。

张振涛先生阐述道,一般人只关注“暴风眼里”的人,而不关注暴风之所以起于青萍之末的风头水尾,但音乐史要解读的,恰恰是培育出吴畹卿、阿炳、杨荫浏的场景,即以天韵社、雷尊殿、十不拆等民间社团为代表的无锡城的整体。而人的社会关系有的来自地缘,有的来自业缘分,有的来自机缘。一个人的成长和最终影响力是在群体中形成的,接触什么人,不但重要,并且举足轻重,“识趣既高,兴象自别”,与之交往者的品味档次,决定了接受者的品味档次。

张振涛先生所讲述的《杨荫浏的学术人生》不仅使我的认知结构得以丰富完善,于我而言更有意义的是启发我去思索,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接受教育、培养信念、感受时代、获得信息,在此过程中仍需不断地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方能天时地利人和。




《杨荫浏的学术人生》观后感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王希


今天,非常有幸聆听了张振涛先生讲述的《杨荫浏的学术人生》,整整两个小时专业、详细的讲述使我受益匪浅,也对杨荫浏先生的生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张振涛先生分别从三个阶段去讲述了杨荫浏的一生,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个阶段,也是杨荫浏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最初的少年时代。在这个时期,给予了他传统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社团是“天韵社”,在这里他也遇见了他的恩师吴畹卿,少年时期就进入音乐氛围浓厚的曲社,加上天资聪慧,接触学习了多种乐器,为他此后的音乐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使我最为敬佩的是,杨荫浏先生在其17岁大的年龄,耗时五年之久,去誊刻《天韵社曲谱》,一部未得刊印的乐谱。这种学习的态度和对音乐追求的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而这一举动,也给后来学习的学者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一手研究资料,如此年幼,如此功夫,何不钦佩。

“雷尊殿”是影响了杨荫浏的另一传统社团,在这里结识了阿炳,由于本人学习二胡,对于阿炳的了解相对较多。但张振涛先生今日的讲授也令我从另一角度去认识、了解阿炳。阿炳在音乐上的深厚功底,何不是来自从小的积淀,来自熟背的诗词经文,天赋固然十分重要,但任何天赋没有大量学习与探索的积累,也是空谈。阿炳所处的环境“雷尊殿”,借用张振涛先生的话来说就像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维也纳“古典乐派”一样,相互熏陶,相互影响,因而相互塑型,而阿炳则是宝塔尖的体现者。这也告诉我们,成长过程中先天的天赋,后期的努力和选择的环境都十分重要。

而杨荫浏一人,也代表着那个时代他身后的众人。深藏不露于无锡城内各个民间音乐团体、道教群里一批优秀音乐人,在这样一种氛围环境加持下,衍生出来的宝贵的传统音乐底蕴。

第二阶段给我的感受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坚持。杨荫浏少年时期深受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但在青年时期则是偶然之中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熏陶,遇到了另一位对他起到莫大帮助的人郝路义。这对他在音乐体系学习上有了更多的认识。郝路义对他的三次帮助,最终使他在保障生活的同时没有与音乐所脱节,这一举动后来也使他的音乐中有了宗教色彩。坚持,使音乐成为他终生的事业。第三阶段,是他在西南避居的时期,“座上高朋满,往来无白丁”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兴趣相同的知识分子,更甚成为终生好友。杨萌浏也在多个音乐机构任职,这些都为他的音乐学术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杨荫浏的三个人生阶段分别跨过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音乐分别经历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灌输,最终呈现了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听张振涛先生的讲解,内心深深叹服。敬佩先生的口才与渊博,如此才气从何而来?应是源源不断地读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今日讲座不仅了解了杨荫浏先生生平,也使我思考对待音乐学习该用如何的态度能带入我的音乐学习中并为我所用,这对我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