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2022年5月在《中国民乐》报和“中国民乐”官方微信平台发布学习感言专栏,分别约请民乐界代表撰文,深入探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对于中国民乐发展的时代价值,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对于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指导意义和深刻内涵,推动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如果说80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党的文艺事业的里程碑,回答了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那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则是一篇纲领性文献,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文化人,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情结四海。用文艺的力量鼓舞人心、启迪智慧,在凝聚共识中同频共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我们要以《讲话》精神为引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工作实践。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肩负着广大民乐人的希冀与厚望,统筹谋划、涵养生态,为行业定标立杆;夯实塔基、筑牢塔尖,探索艺术美育发展路径;恪尽职守、持之以恒,激发民乐内身动力。把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事业朝着有活力、有生命力、有创新力的目标推进,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80周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文艺工作方向、宗旨、原则和要求,80年后的当今,这些毛泽东文艺思想没有过时,其历史贡献不容置疑,依然指引着我们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道路上前进。
纵观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就是贯彻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文艺路线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起来的,使近代中国民族音乐有了一个长期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几代民乐人把“为什么人的问题’’时刻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担负起为人民大众创作的责任,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民族音乐在创作、教学、演出、普及等方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始终贯彻执行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沿着这条光明大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充分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坚持中国民族音乐的“民族化、大众化、中国化’’的定位,使中国民族音乐繁荣发展并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举国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文化自信纳入治国理政的纲领,对文艺工作提出新的使命、新的要求,我们将继续按照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团结民乐人,鼓舞民乐人,实践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国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重温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文艺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的重要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德艺双馨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重要讲话中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我们要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责任。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学养、涵养、修养,努力为人民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温度、有格调、能温润心灵的文艺精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的创造涵养道德情操,引领青年树立高远的精神追求,培养好德艺双馨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动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确立了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历史坐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有关重大问题,对毛泽东同志《讲话》精神进行了创新性发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新的飞跃。今天,重温毛泽东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重要历史时刻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这对我们从事的民族音乐事业是注入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树立了新目标。我们民乐工作者要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具体工作中,团结奋进,共同建设好“民乐人之家”,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与干事创业的劲头,积极推进民族音乐事业在理论、研究、创作、演奏、教学、美育等多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作出新贡献。
今年5月23日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80周年的日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组织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重温“讲话”对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倍感亲切。
我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学习民族音乐的,学习专业的同时,接受“三观”教育,“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一直陪伴着,而“讲话”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灯塔,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为工农兵大众服务”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应当奋斗终身的目标。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核心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也是建国前后“两为”方针、文化前行的具体指南。时代已经到了数码时代,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是不会改变的。作为一国之文化,五千年一直延伸到今天未中断,这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找不到的,而形成这一链条的中心是来自生活的民族文化,而这个文化又是社会生活中为大多数人的存在而延续的,所以它才可以传承到今天。 中国民族管弦乐从大同乐会到建国初期的民族乐队,又到今天的民族管弦乐队,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几十年,思想解放了、创作作品丰富了、创作手法和演奏理念在不断向前推进,教学演奏理念在技法上的推进如此之快,有点让人“措手不及”。无论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还是百年前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从语汇技法上讲,是燕乐、韶乐的音阶律制,还是西方曲式音阶和声创作的现代作品,仍离不开一个人对“时代性、民族性和群众性”这一“为什么人的”深刻悟化。
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定要联系实际,理解他的指导意义和深刻内涵的所在。首先要同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相结合,因为讲话是“延安精神”火炬的传递,也是新时期我国文艺工作者行动的指南,要“增强时代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努力践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开拓文艺新境界”“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学习“讲话”仍要在普及与提高、大众与小众、夏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传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前沿技法与地域风格语汇上,找到我们过去在哪里、今天在哪里、将来要到哪里去。学习“讲话”对一代学子来讲就是要勤奋读书,立志报国,善于“旁采杂收自出炉治”“入乎规矩之中,超乎规矩之外”,为国为民担负起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重任。学习“讲话”就是要走下去,走入燕乐、雅乐、弦索之中去寻根问祖,走入广州五架头、潮州弦诗乐、福建南音、十番古乐、云南洞经,苏南、冀中、辽南吹打,西安鼓乐之中去寻找地域风格语汇,在前沿技法与传统审美的融汇中,创造出无愧时代的中国民族管弦乐。
我作为学会36年的老会员学习“讲话”,就是要拥护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在习近平主席新时代文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守住学会在“华乐论坛”“华乐讲坛”“华乐大典”中展现的学术成果;“立足传统,守正创新”“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团结全国民乐人再创新的辉煌,真正把学会办成全国民乐界的大家庭。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跨越时空,贯通学习,有三点深刻感受:一是在“传承”中牢记初心。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首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则明确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八十载沧桑历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导向,时刻砥砺着广大民乐工作者,自觉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二是在“转化”中感悟使命。延安时期,文艺的使命是“对其他革命工作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进入新时代,文艺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时过境迁,文艺工作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时刻激励着广大民乐工作者,自觉把文艺创造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上。三是在“发展”中汲取力量。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文艺为统一战线工作擘画的“同心圆”,已经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强国中,民族音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疫情来临时,民族音乐成为凝聚抗疫信心的力量;“一带一路”上,民族音乐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我们坚信,在伟大思想的指引下,民族音乐一定能够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勇攀艺术高峰,再创新的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时代价值乃至世界意义提炼并展示出来,是每一位当代艺术家都需要思考的时代命题。对此,作为当代中国音乐艺术中最具象征意义的一个品种,民族管弦乐的创作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解答。中央民族乐团前不久推出的民族音乐会《长城》,以多元化的音乐语汇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这一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更试图借由艺术家的诗意化表达,开掘出长城所蕴含的倡导秩序交流、融合共赢的当代内涵。为纪念故宫建成600周年,上海民族乐团创排了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从作曲到导演、舞美、灯光、多媒体设计,大胆启用了一批90后新人。简约时尚、富于象征性的舞台视觉呈现,与恢弘、或灵动的民乐交响相互映衬,展现出青年一代艺术家对于这座历经岁月沉浮的古老建筑,从帝王的宫殿演变成为人民的精神寄托、世界的艺术瑰宝的文化解读。北京民族乐团打造的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通过具有鲜明符号意义的北京特色音调的创造性运用,使历史的厚重与市井的诙谐相互交织,生动描绘了这条壮观、美丽且独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城市景观的精神内涵与现代风貌。
从诞生之初,民族管弦乐就被赋予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使命,代表着中国社会建立现代国家后追求科学和新知的人文诉求。今天,通过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兼容并包、扬弃革新,继承中华优秀正统“国乐”文脉、创造“伟大雄阔气象”之中国国乐,力图以中华之声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理想似乎正在达成。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确立了人民在文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为艺术创作阐明了基本立场和价值导向。跨越80年历史时空,“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工作理念仍焕发不灭的时代价值。
身处新时代,上海民族乐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理念,以推动中国民乐创新性发展为己任,不断以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反映时代新思想,彰显海派民乐的艺术特色。从书写山河之爱、家国之爱、世界大同的《海上生民乐》,到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家园》;从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魅力的《共饮江河水》,到致敬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国乐咏中华》——我们的创作聚焦时代主流、紧扣时代脉搏,力图以立意鲜明、主题多样的海派民乐作品承载时代精神。从描绘上海城市精神和人文品格的《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到呈现六百年紫禁城历史底蕴和创新发展的《紫禁城》;从融合国乐、光影、空间,突破传统舞台形制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驻场演出,到结合导赏、演出、交流互动的民乐公益品牌《海上乐谈》——我们的创作描摹现实、贴近生活,不断开拓民乐的呈现方式,以真心真情观照当代人所思所想,唤起海派民乐与每一位当代观众之间的心灵共鸣。紧扣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这样的创作实践中,我们更时刻感受到来自时代、土地和人民的艺术反哺,那是我们不竭的灵感和力量源泉,为我们开启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格局。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焕发新的生机,为这个时代、这片土地、为每一位知音,奏响我们心中最为真挚的旋律。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年以来,党领导文艺工作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发展道路。
人民性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一个根本保证,同时也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在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的一个根本遵循。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与新时代艺术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创作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一脉相承。72年前伴随着《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宝莲灯》《窦娥冤》等经典民族歌剧、舞剧的出现诞生了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可以说是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者、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开发建设现代民族音乐的传承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如何更好地用民族音乐讲述中国故事,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围绕民族民间艺术传承、长征胜利8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文化公园、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题材乐团相继推出多台深受群众喜爱的民族管弦乐音乐会。
无论是走出国门的海外巡演,还是扎根人民委约创作的全新作品,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更多优秀作品更广泛的走向社会,进入大众文化视线。身为音乐工作者,我们应当自觉承担起这一历史文化使命,将民族复兴的强国梦作为个人艺术梦想的终极目标。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对于中国民族音乐来说,抓住民族文化之本,突出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既是其历史使命,也是其立身之本,创作具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音乐作品,也是增加民族文化积累的重要途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作为文艺工作者和人民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一方面要不断创作优秀的音乐作品,传播正能量、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我们的作品讴歌时代,凝聚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更要做好教育传承,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这为我们的音乐创作指明了方向,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高水准艺术作品。只有想清楚应该为谁而创作,应该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才能使作品在获得更广泛的推广与关注,才能使作品在舞台上历久弥新,才有可能成为精品,经典。
成长于新时代即应为新时代而歌,讴歌时代精神、高扬民族情感应该是当代作曲家的一份责任。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多元交织的文化生态,我们更应以文化自信立志、以智慧胆识创业,为新时代中国音乐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