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官网
搜索
热搜榜: 展演活动研修班
首页 • 资讯列表
华乐讲坛第十七期:徐昌俊教授先生开讲《我和我的“敲门砖”——戏曲打击乐和我的音乐创作》
发布时间:2023-08-03 阅读量:1560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2023年7月31日下午,“华乐讲坛”第十七期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作曲家、天津茱莉亚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昌俊教授开讲《我和我的“敲门砖”——戏曲打击乐和我的音乐创作》。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普及民族音乐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栾冬、学会副秘书长宋阳、《中国民乐》报执行总编辑刁艳和在京艺术院校、表演团体代表、学会驻会工作人员在现场聆听。

吴玉霞会长主持“华乐讲坛”并致辞

吴玉霞会长在致词中说:民乐界对《剑器》《凤点头》《龙舞》并不陌生,这是徐昌俊教授为民乐人创作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他的音乐创作涉及面广,独奏、室内乐、交响大合唱、声乐套曲、歌曲等多形态数十部,其中《龙舞》《凤点头》入选《新时代中国交响作品原创精粹》及中宣部2019年重点出版和全球推广出版物;作品《编钟徊响》入选中国交响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著有《徐昌俊作品选》等。先生数十年来辛勤耕作,成绩斐然,曾获1986年首届“中国唱片奖”室内乐三等奖、1988年第六届全国音乐作品评选第一名。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客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其长期担任作曲专业的硕博研究生教学工作,所指导的学生论文曾被评为“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博士论文”,课程《作品分析》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和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发表的“贝里奥的《模进九号》及其音乐分析”等多篇学术论文和译文引人关注。

早年在艺校学习戏曲打击乐的经历伴随教授一路成长,通过生动和难忘的故事分享,让我们走近艺术家。文艺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多维度思考,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徐昌俊教授以文化的多视域为我们阐释了他的创作理念、文化认知以及他的优秀佳作。

吴玉霞会长为徐昌俊教授颁发“华乐讲坛”纪念海报


讲坛现场



听众感言: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青年打击乐演奏家 董淼:非常有幸聆听徐昌俊老师这场讲座。从为了考入艺校学习作曲指挥而学习戏曲打击乐专业,到学习作曲后戏曲打击乐对作曲作品的风格深入影响,他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从顽童到作曲家的蜕变。《龙舞》这首作品是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上演率非常高的一首作品,气势雄浑,大气磅礴。中间大段打击乐华彩乐章运用了戏曲打击乐节奏与中西打击乐器完美结合。徐昌俊老师的演示和解说向我们展示了吸收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乐种传承的风格发展,以及对于丰富民族音乐的特性。徐昌俊老师这次讲座是一次难忘的学习体验,激发我进一步学习与探索中国民族音乐

北京京剧院扬琴、古琴演奏员 郝飒 :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能够提供给我们聆听名家系列学术讲座的平台。在本次徐昌俊教授《我和我的“敲门砖”》讲座中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徐昌俊教授创作的扬琴协奏曲《凤点头》以京剧传统锣鼓经(干牌子)【凤点头】作为标题,将京剧打击乐(武场)巧妙地融入到创作中,突出了传统戏曲打击乐在此作品中的独特风格性,也将京剧音乐元素与扬琴进行了全面地融合。本人作为国家戏曲院团的民乐演奏员,应当将京剧音乐与民族器乐相结合,尝试创作一些戏曲风格的器乐作品,继承传统、守政创新、为弘扬发展传统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 吴芮逸:今天在线上学习了徐昌俊教授的讲座。“为中国民族器乐谱写作品”是徐教授在青年时期便立下的志向和主动承担起的使命,在这一原动力的推动下,徐教授创作了大量民族器乐作品。讲座中,徐教授选取了《龙舞》《凤点头》以及交响组曲《江南》等作品,从创作理念、手法以及戏曲音乐的深刻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作为既受西方音乐体系影响,又通过早年戏曲打击乐学习这一“敲门砖”进入传统音乐广阔世界的作曲家,如果说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视体现的是徐教授作为中国作曲家的自觉,那么他在讲座中提到的“写的不仅是民乐,更是音乐”、”乐器是音乐家的工具,无所谓是中西方,都是文明结晶。”、“要充分发挥民族器乐特性,并以广阔胸怀理解和看待民族乐器”等观点则体现了其在创作中持以的开阔视野和胸襟。而这份“不拘一格”之意又正是作为后学的我们需要冲破“小我“天地去学习的。感谢徐教授的精彩讲座,也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搭建的宝贵学习平台!


重 要 预 告

“华乐讲坛”第18讲将于8月29日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学者、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项阳研究员为我们带来的《中国多声音乐形态的历史追溯———明代雅乐及相关类型操缦曲谱等多声形态定位》敬请关注。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官方新媒体平台

总编辑:吴玉霞

总监制:赵东升

责任编辑:宋阳 田龙


邮箱:zgmyww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