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使用的IE浏览器版本过低,本站不再支持, 请使用 Google Chrome、Firefox 等高级浏览器,将会得到更好的体验!
欢迎访问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官网
搜索
热搜榜: 展演活动研修班
首页 • 资讯列表
华乐讲坛第二十七期 | 王瑞教授开讲: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
发布时间:2024-07-10 阅读量:594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2024年7月8日下午,“华乐讲坛”第二十七期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音乐理论家、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教授开讲《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东升、副秘书长宋阳、《中国民乐》报执行总编辑刁艳,以及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盛秧、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党总支书记李旭芳、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副主任王云飞、浙江音乐学院党政办副主任杨林、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文玥婷等和在京艺术院校、表演团体代表、学会驻会工作人员在现场聆听。

 

吴玉霞会长主持“华乐讲坛”并致辞

    吴玉霞会长在致辞中说,作为浙江音乐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音乐文化研究》主编,其主要研究领域是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史学、歌剧学研究等。先生积极推进艺术学基础研究,践行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的音乐学术观,提出的“琴学文化体系构建研究”“中国乐学理论体系研究”“中国音乐文化史”“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中国音乐古谱学”等学术课题与观点深得学界关注。

 


 

 

王瑞教授内敛沉稳、才思敏捷,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研究,在倡导以大历史、大文化、大学科的艺术视野和学术思维,在观察、研究音乐学科建设与规律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性体悟与实践逻辑,为我们聚焦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他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谈起,以纯粹的学者视域,艺术与学术并驾齐驱的学科思维,将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解析,为我们讲述音乐人的情怀,阐释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家共鸣中华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

 

吴玉霞会长为王瑞教授颁发“华乐讲坛”纪念海报讲坛现场

 

 

听众感言:

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竹笛演奏家 张辉从历史中走来,要走向世界去。听完王瑞教授的讲座,自豪感被强烈激发。王瑞教授以历史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中国音乐璀璨而辉煌的过去,它的发端、流变、赓续、绵延,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血与智慧。植根于文化的厚土,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的民族,如何正视这变化的世界,中国民族管弦乐又如何在世界舞台发声,除了一颗笃定坚守的心,更需要广阔的眼界与宏大的格局。正如王瑞教授指出的,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应该更加纯粹地面对音乐工作。

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教师 周雅婷:盛夏伊始,万物秀颀。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7月8日举办第二十七期华乐讲坛,笔者有幸于线上聆听浙江音乐学院王瑞院长关于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的讲座。王教授由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学、民族学和文化学意义等多维视角宏观分析民族器乐的发展历程、形成原因及其文化精神,并结合浙江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理论研究、民族乐队学院的建立、国际传播交流等学院建设项目,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探索当代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乐队建设以及学院学科发展。民族是人们在共同语言、地域、经济以及文化上形成的的稳定共同体;民族性是在这一共同体上所形成的共同根本特性;艺术的民族性则是在这一共同特性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特殊性。其内涵不在于艺术作品是否有民族化内容,最根本在于内容中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生活,民族精神是艺术民族性的核心与灵魂。讲座由艺术民族性为立点,在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将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与地域人文紧密结合,跳出音乐视野,以文化视阈剖析其哲学内涵,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民族器乐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丰富人文内涵的精神延续。当前,民族器乐在古今、中外多重融合的历史节点下,其多元并存的审美文化冲突成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把握民族精神和现代化转型之根脉,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未来就能持续彰显其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感谢王教授的精彩讲述,感谢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提供的平台!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师 张钟中:期待这场讲座很久了,王院长引经据典,层层深入,从何为音乐、何为民族音乐到从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进行深刻阐释,精彩讲授,令我受益颇多!中国民族器乐作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根脉源流与艺术成就,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独特的文化景观。贾湖骨笛、曾侯乙编钟、唐代乐俑对于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同行们并不陌生,王院长从历史文化视角出发,全面阐述了中国民族器乐不仅仅是一个发声物品,不仅是单纯的孤立的存在,更是与古代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共存的。如曾侯乙编钟,它的意义之大,不仅仅是一件完整编制规模宏大的乐器,还涉及乐律学、数学、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等方面,同时又是礼器等,因此被视为古代音乐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一种标志。中国民族器乐独特的审美意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既是历史的延续和传承,也是对地域多样性、文化价值、哲学思想和群体记忆的深刻体现。王院长还谈到,当前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和发展正处于一个转折期,传统、现代、中西、古今,各种风格与审美的创作多元并存、交融交织。坚守、传承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既是中国民族器乐发展和现代化转型的根脉所在,也是保持和彰显中国民族器乐的文化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作为民族器乐事业工作者,我们要用手中的民族乐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也是落实总书记和中央加强中华文化国际效能传播的指示精神,向世界展现出优质的中国形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 杨新月:今天有幸现场聆听了王瑞教授《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的专题讲座,王教授从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学 、民族学、文化学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述,带领我们再一次系统重温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和思想价值。王教授提到:“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性存在,音乐艺术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以及世人生活交融交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历史见证。”音乐艺术不仅仅是定势的、边界泾渭分明的文化现象,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进步,最终形成具有历史纵深感且有格调的艺术形式。中国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内容,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要真正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高远超拔的艺术美和思想力,需先以历史维度的视角探寻其深沉的历史语境的涵义。作为教育行业的领导者,他表达了浙江音乐学院的人才观、学术观、艺术观以及对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忧思和展望。在西方交响乐文化的强势影响、器乐文化“古”属性逐渐消解的当下,我们应当如何坚守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话语体系的同时,探索面向世界的路径。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当秉承大历史、大文化、大学科的学术视野和思维,观察、研究音乐学科建设与规律,积极推进艺术学基础研究,担当时代赋予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历史使命,践行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的音乐学术观。受益匪浅!感谢王瑞教授!感谢华乐讲坛!                            

 

  

讲坛后,王瑞院长一行与学会领导进行座谈。

“华乐讲坛”第28讲将于2024年9月30日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周望教授为我们带来《承继传统 立意创新——我的筝乐艺术观》,敬请关注。

 

    一杯清茶、一首乐曲,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民乐人之家”永远伴随您!希望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每一次”,对您有所收获。摄影:田龙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官方新媒体平台

总编辑:吴玉霞

总监制:赵东升

责任编辑:宋阳 田龙

邮箱:zgmyww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