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长沙,却没有阻挡一群热爱国乐的少年向往舞台的脚步。7月29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普及民族音乐艺术委员会指导、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南民族乐团承办的《繁花似锦——湖南青少年民族乐团成立四周年音乐会》在长沙音乐厅盛大上演。这不仅是湖南青少年民族乐团“成团”周年的纪念演出,也是对团员们阶段性学习的一次总结汇报,展现了湖南青少年民族乐团自2020年组建以来的丰硕成果。这也让每一个盛夏的到来,成为小小演奏家们最为向往和期盼的时刻。此次音乐会由银玉灿、姚广、刘晓川三位常任指挥联袂执棒,集结了湖南青少年民族乐团河西团、麓雅团、河东团共百余名国乐少年的参与。三个青少年乐团相继领衔,为观众呈现了十三首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从音乐会的曲目选择来看,曲目以可听性和地域性为核心,旨在让青少年直接感受音乐之美。如此的选曲布局也体现了湖南青少年民族乐团对培养青少年审美感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刻见解。
湖南民族乐团团长曹鹏作为该团的艺术顾问,坦言选曲的挑战:“每次音乐会的选曲问题都是最为头疼的,曲目既要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欣赏层次和难度要求,又要避免曲目重复。”尽管民族管弦乐作品创作已有半个余世纪的丰厚积累,但专门针对青少年题材而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仍相对匮乏。青少年民族乐团的演出曲目仍处于“少年成人化”的尴尬境地,其选择范围基本以作曲家为职业乐团量身打造的作品。因此,作曲家对于乐队声部织体、节奏律动等方面的组织,主要以专业化、学院化的创作思路予以布局。不论是对于技术层面音准、音色、节奏的把控,还是从准确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旨趣,对于非职业且年龄阶段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都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挑战。虽然,近些年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等单位组织开始聚焦青少年题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稀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作品征集活动。但仅以个别组织所发起的作品征集活动,来满足整个中国青少年民族乐团的演出需求仍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全国各地青少年民族乐团的不断增加,以青少年的审美需求和表达语境为核心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还需联合更多专业院校、艺术团体、作曲家们的多方关注。尽管面临挑战,湖南青少年民族乐团负责人一方面希望通过积极联合作曲家,委约创作符合青少年题材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同时充分挖掘以往民族管弦乐作品中选择具有旋律性和地域性的作品。在本场音乐会中,既有青年作曲家温展力专门为青少年题材而委约创作的《寄少年》,也有湘籍作曲家易果平根据湖南湘西土家族及苗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张家界风情》,以及当打青年作曲家白皓钰根据不同国家民族的音乐素材所进行编配的《黑走马》《龙舌兰》。这些作品不仅培养了青少年对美的认知,也是对双重乐感的最佳培养途径,更是对青少年民族文化自信的有力激发。
通过国乐少年们的生动演绎,使观众在《寄少年》和《青青思念》(李博禅曲)的动人旋律中感受了少年们别样的天真气息;在的《将军令》(顾冠仁编配)和《我的祖国》(刘文金曲)的演绎中领略到了“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铿锵之音;在《桑植民歌》(王云飞曲)《张家界风情》的乐音中体会到了他们用手中乐器表达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湘音乡情;在《挑山》(王丹红曲)《太阳歌》(张朝曲)强烈的节奏律动中感受到少年们充满朝气的热力喷张。完成如此大体量且具有一定专业难度的曲目,对于处于小、初中生阶段,且平时肩负大量学业压力的乐团孩子们来说实属不易。正是乐队指挥、各个声部指导老师以及乐团主理人的巨大付出和努力,才能为这一群国乐少年编织成一幅灿烂的青春画卷。正如一位团员家长所言,加入到湖南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乐团,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一门乐器。更是在与其他团员的合奏排练中,逐渐学会了坚持、合作与奉献。从疫情期间一路走来,历经四年风雨的坚持和努力,不仅教会孩子们懂得对美的认知,更在音符的跳动中深刻体验到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脉动。相信这也是无数为湖南青少年民族乐团而付出辛勤汗水的指导老师为之努力的意义。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同样得益于湖南民族乐团长期以来对青少年音乐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乐团通过举办各类音乐会、研学交流等多种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民族音乐的机会。每一次演出,都是国乐少年们的一次成长与历练,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湖南青少年民族乐团的不懈努力下,民族音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原文载于《中国艺术报》,2024年8月5日,第2版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官方新媒体平台
邮箱:zgmywww@sina.com